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學伴課輔心得體悟

圖片
By 李玉芬 學伴 給學生(不公開)課輔假日 020 我在投胎之前,在靈界,為什麼要創造這樣的劇本?我們沒有答案,因為我們沒有記憶,唯一的答案是你看懂了自己的命運架構。你看懂了 嗎? 看懂自己 有一個現象: 你 大無畏 了,你的 情感非常柔軟 ,你的 創造力非常堅定 ,雖然辛苦,但 不會認輸 ,你會失敗但是 不會恐懼 ,你會 充滿 了希望跟熱情 ,你再怎麼辛苦,一樣 頂天立地 ,對自己的 存在感毫無疑問 ,現象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在了解自己的真正的過程,這是一個過程, 遇到麻煩事,會回來檢查信念、檢查思想 ,老師都很快的會了解因為自己是怎樣的思考 而來的, 當下直接選擇 ,一件 麻煩事,很快就會變成一件有利於我的事 ,很快 命運架構就改了版本 ,這不神乎,但是 必須要有很穩定的心 智力量 ,這個我們與生俱來都有的,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需要去學會尋找記憶和過程,但是老師現在已經不需要了,老師 直接創造老師要 的 ,這個的前提是: 老師的意識心要很乾淨 。 過往的人生帶給老師辛苦、重創的所有事,在老師現在的心裡面已經都沒有崁了,任何的崁, 都影響你的創造力,所以老師為什麼需要同學們去思考,為什麼自己的幸福美滿沒有來?你的崁這麼多,愛情的、事業的、財富的 ... ,你 的毛這麼多,創造力根本上不來,做不到賽斯所說:神奇之道,就是自然人,神奇之道這本書很難,難在剛說的那些,但是我們是可以做 得到的,老師能教的,老師都能做到。 我們在老師的心目中都是孩子,老師渴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走出去,唯一的差別是,大家的熱情不同,我們的渴望不同,老師可以滿足自 己的渴望,同學也可以。 想當心靈老師,很好,但是不可以離開物質,這是老師的生命教他的,很厲害的心靈老師,也必須要有能力創造 財富,創造幸福美滿,創造功成名就,創造老師想創造的。老師不熱情交朋友,但無礙,任何困難的事,都要去面對,不喊口號,老師的 女兒說,好熱好熱我快要中暑了,老師會說,你講這個有什麼意義,你快要中暑了,你應該要做什麼,多喝水,或幹什麼,不要只放在嘴 巴上唸。要從這一種小事上去思考,好熱,發現熱,可以的,然後呢, 要為自己做些什麼 ? 包括男生在生活裡,經濟壓力好

創造力落在不可預測性裡

圖片
  大家早,今天想分享昨晚上『神奇之道讀書會』的心得: 昨晚老師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覺, 賽斯說:『 創造力落在不可預測性裡』。 我想,所謂的不可預測性,就是不落在『自我頭腦邏輯』的『以為跟運作』裡頭: 我渴望D,用自我邏輯理智,應該是要從A到B再走到C,才會達成D,但殊不知, 內在的運作,你的D可能要從M倒著來實現。 我想要豐盛,但一定要是要達成自我認為的『有錢』才是豐盛,但豐盛的定義包山包海, 我很認同我看過的一句話:『豐盛就是你有能力達成你想要的』,當你覺得很熱,就有冷氣可吹、你搭乘公車,公車就馬上進站了、你遇到問題瓶頸,很快就能有一個引導或是解方.......這些小確幸跟神奇之道,卻常被忽略,卻常用力在狹隘的定義理。 我認為,內在的運作是寬廣的,但自我的『想要』比較狹隘。 自我愈是去干涉,愈是用力,那想要的結果通常與渴望相左,因為,自我有時很瞎! 所以,老師常鼓勵我們:什麼都好,享受隨心所欲的美。 神奇之道就是『不用力,不可預測』,老師昨天說了一個方法,很老生常談,但卻很難做到, 那就是享受過程,活在當下,我認為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活在當下的感受裡。 有位高僧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就是相同的道理,很簡單的話,很難做到,不是嗎? 檢視一下自己,當你在吃飯時,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活在當下?我想許多人,應該是嘴巴吃著,但焦點卻在腦袋裡的念頭上,或是滑著手機,或是眼睛追著劇,很少有人會真正去體會吃入嘴裡那一口食物的味道跟感受吧! 我們許多人的『當下』並不存在,我們的當下,常被過去跟未來塞滿,不是懊悔著過去的某件事,就是期待著未來的某個渴望,更糟糕的是,當下的念頭,被對過去跟未來的恐懼感充塞。 老師常提醒,知識跟真理要運用於生活才有意義,我認為,要不斷練習才能熟練,所以,我從小事著手:當我吃東西時,我會去感覺第一口吃下去的味道,通常第一口的滋味,常會讓我感到幸福,接著我會感恩我的食物跟這個遇見,開心吃到好吃的東西。 雖然,我沒辦法從頭到尾專注於食物,因為那太用力了,我還是會滑手機、想事情、看電視,但,我會把焦點常常移到嘴裡的食物跟滋味上。 當下是威力之點,每個片刻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未來,重點是,當下的感受是正向還是負向,是痛苦悲傷還是幸福美滿?不要輕易放過每個當下,因為那片刻的感受,會滾出你的未來(老師的『滾』字真精闢),與其把焦點放在對未來的渴望上,不如好好地活在當

來自於內在的訊息~我透過樹的視野去感知

圖片
大家早,想分享今天早上透過靜坐解決一個困擾我半個月的問題😜 前兩個禮拜,我和老公買了一個菩薩木雕品,其實我不喜歡家裡有佛像之類的藝術品,但不知為何,我那個當下就鼓勵老公買了,因為他喜歡,而我也莫名的興奮。 買回來後,我開始發現好多我不喜歡的地方,我開始挑剔那個木雕,甚至產生恐懼感😣 這兩個禮拜,我用了所有的知識想平衡那個「後悔」的負面情感,但都沒能真的成功。😂 今早靜坐,我忽然想去感覺那個木雕,然後我看到一棵很高的樹,頂端有翠綠的葉子,我看到樹看到感覺到的藍天、風景、森林、微風跟快樂。 接著我看到木頭塊,最後是一段在森林裡的大枯木。 我知道,那是那棵樹的一生,也是我木雕品的來源。 以下是體悟: 靜坐裡,無論我看到樹的那一部分,那棵樹都是快樂的,它接受它所有的狀態,不論是活著時的活潑、被鋸成木塊,甚至只留下根部的枯段(當下感覺它對能回歸大地變成養分很開心),樹都「安然平和」的接受,沒有因為死去就悲傷或怨懟被砍伐。 因為它「自然地知道」,不論變成那個部分,它都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樹比人聰明😂) 它來到我家,透過這個方式延伸它的生命與視野,它還是開心。 我很感動的哭了,那種「全然的接受自己目前的樣子」,我透過樹感覺到自己是這地球宇宙完形意識裡的一部分,我感覺到一種ㄧ體性的和諧。 現在我看到那個木雕,只有感動,我接受它的樣子,包括雕刻的不甚完美的部分,我也學習接受自己的樣子,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有那份樹(我在靜坐裡的感覺)的安適自在。 謝謝樹,謝謝內在創造這個不喜歡,來讓我體會到這麼深刻又美麗的情感❤️ 分享給大家🙏

家庭是一個完形

圖片
By 汪俊延 一個家是一個完型:我的學習心得與收穫: 我已前會跟太太講「妳應該怎樣...才對」,或跟小孩講「你應該...才對,應該這樣做..才對」 這都是在爭戰,都導致不愉快。 根源在,過去的我不懂完型意識。 其實,當我叫人不該做A,不該做B; 其實這個A,B事情的內涵,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核心。 我舉一個例子: 我太太的個性大而化之,而我比較鑽牛角尖; 很明顯,在生命從容度與開心程度來說,前者快樂開心而後者多是受苦根源。 而我卻常反其道而行;要求家人...這樣才對,那樣才對。 其實,瞭解完型意識的成因之後,這「大而化之」的生活態度/生命態度才是我要學習的。 我沒有強迫我改變什麼,我大而化之的個性(尤其是家庭生活)漸漸自然形成(當然,還要一直體會與學習)。 好多過去幾乎會發生爭戰的情況(糾正、爭吵,心情不佳)都大幅消失。 最特別的是:這個個性的轉變不是硬拗的,而是自然的。 因為,大家在投胎轉世成為一家人之前,都事先講好的。
圖片
  T.J 語錄:摘錄自靈魂永生讀書會課程~ 內容主題:可能性與選擇 賽斯很重要的論述:可能性。 可能性提到一個東西:我們的選擇。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它自然地、通常是會建立在一種大方向上,這裡就形成我們感覺上像是命運的東西。 以這個概念,假設小毛他的命運計畫書,在出生後到結束地球生活,是要帶他來到一個A,那小毛平常看起來有意識(他選擇這個工作,他選擇跟小花結婚 ... )或是無意識中,小毛自然做的事情跟決定,這些選擇帶來的物質世界什麼效果,都會落在這個看起來像是命運的大方向上。 以這個論述來說,選擇還是在,但重點在於你為什麼做這個選擇? 你從小到大要知道你為什麼做些些選擇?如果你不知道,你很難改變命運的細節,更難改變命運計畫書的方向,所以說情感有慣性。 就像我是男人,我在生活中有我的慣性,個性,先天信念,後天信念,我對於遇到的人事物,我的反應,很多很多 ...... 所以不管你有意識無和意識的選擇,能不能符合你這個肉體的渴望,這樣才有意義。 以這個論述來說,選擇還是在,但重點在於你為什麼做這個選擇? 賽斯講得也對,同學找你看電影、吃飯、唱歌、加班, 那麼多選擇你選擇哪一個? 如果你想要功成名就,那你一定會選擇到公司加班,因為你一定會選擇符合你的真實渴望選項,但你若你在這麼多選擇中,永遠選擇的是吃喝玩樂,那明顯的,功成名就就不會是符合你命運計畫書的真實渴望。 所以你在生活中可以觀察自己,在生活中這沒多大大小小的選擇,你在有意識無意識中,你就可以看出你人生自然的命運方向。 譬如說,你生長在一個小康家庭,你二十幾歲,你發現你的選擇都是吃喝玩樂,那你想要的功成名就可能不會來,因為不符合普世價值,它也不會是你的真實渴望,若你願意改變你有意識無意識的選擇,那才有機會。 塞斯說的沒有錯,這裡鬆動了一件事,其實我們的命運沒有被固定,我們都有選擇在,但重點是你每天做的選擇是不是符合你的肉體真實的渴望和你這個肉體真實的利益? 還有一個重點,這裡說的選擇,指得是行動。 我說過,我們創造物質世界有四個焦點:思想,感覺,想像力與行動力,而行動力是最沒有力量的。 我曾舉過例子,你選擇去健身房運動,但你的目的是什麼?是喜歡運動帶給你的活力感?還是想要躲開疾病? 你的焦點落在疾病,你選擇去健身房,這是行動力,你覺得去健身房這個行動會帶給你健康嗎?以賽斯論述來說,並不會。你的選擇不只是行動上
圖片
  分享一個唐老師上課說「遇到事情,問為什麼?找問題根源」而後能作自己並改善問題的體驗。 我在台中教書,我太太(教書)與小孩(讀書)都在台南,小孩小時候,他們平時住娘家(台南)。 我週一~週五都在台中,週末才回台南。這樣過了20年。 大兒子現在台北讀書,二兒子高二。 端午連假第一天,二兒子因盲腸炎併發腹膜炎送成大急診開刀;我照顧8天直到他出院。 陪病時,我就想二兒子為何遇到這個事?我渴望他們身體健康,感受他們身體健康而感到快樂。 陪病時,靜下來問為什麼? 心中第一個想到的是「二兒子從小到大在成大醫院好幾次住院或急診;且每一次都是我再台南家裡時候」;利用其他時間靜下來時,再問為什麼? 想到「二兒子未滿月就到成大開疝氣的刀,幼稚園小班腸病毒住院,小學時腸病毒成大半夜急診兩次,接下來就是這次盲腸炎」;以上都是發生在週末且都我陪病;而且好像一次比一次嚴重。 後續幾天再靜下來想(陪病時,實在無法靜坐),得到一個篤定的想法「這整件事情就是告訴我,是時候,要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家人;「他們體諒我在台中工作」這件事,不自然;「體諒」這件事,不自然。」更特別的是,二兒子出院前,我到岳母家,我岳母也不知不覺的跟我說「要多花點時間回台南照顧家人小孩」。 我相信我找到問題根源;並且即刻行動,每週早一天回家(現實也必須考慮);做更實質的陪伴。看的出家人及岳父岳母的的快樂與高興。 總結:遇到這件事情,在過去常自認倒霉,過去就算了。 現在看法不同,「問為什麼,且找問題根源」,整個思考面向,意識更開闊,而找出問題根源,做出改變(這就是作自己)。 「作自己」絕對不是解釋、辯解、吵架、爭的你死我活,要別人配合。